新加坡讯:当小学三年级学生向同学母亲发出死亡威胁的新闻在网络上爆发时,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不是文字内容,而是那孩子的嗓音。
"我要解剖她…我会杀了你和你丈夫。"这些令人脊背发凉的话语,竟是用9岁男孩特有的清脆童声说出的。
这种对暴力肆无忌惮的态度绝非一日形成。它是在数字世界的反复浸染中被习得,甚至被正常化的。
最近在新加坡,校园霸凌事件几乎每隔数月就会引爆网络。二月,蒙福中学学生遭同学绊倒踢打的视频疯传;一月,美华中学学生因同学攻击头部受伤。两起案件均惊动警方介入调查。
愤怒漩涡与信息茧房霸凌事件完美诠释了数字世界如何用碎片化信息操控情绪:一段剪辑、一句录音、一个脱离背景的瞬间。我们急于审判,愤怒持续发酵,信息茧房不断加固,很快形成"我们对抗他们"的对立局面。
盛康小学事件之所以曝光,是因为受害学生的母亲在脸书发文,分享保护受霸凌孩子的经历。
网络讨论最终导致教育工作者和未成年学生遭到人肉搜索。新加坡教育部随后公布案件细节:调查显示受害学生本身也曾对他人实施"伤害行为"。
8月27日,教育部宣布将强化学校纪律框架并畅通举报渠道,这是持续完善反霸凌机制的重要一步。
作为家长,我完全理解为何人们选择在社交媒体寻求公众支持——尤其是当有证据显示家人安全受到威胁时。任何形式的霸凌都不该被宽容,特别是当四分之一的高年级小学生正遭受霸凌之时。
受霸凌儿童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悲伤孤独感加剧、睡眠饮食紊乱、对曾经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等问题,这些创伤甚至可能延续至成年。
共情不是为恶行开脱,而是让我们做出智慧回应而非冲动反应。它要求我们慢下来,穿透表象理解多元视角,识别言语背后的人性——无论其多么不完美。这需要时间,而数字世界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时间。
数字时代的育儿困境我有三个孩子(19岁、15岁和10岁)。当老大老二还小时,智能手机尚未统治世界。但即便在他们刚拥有手机时,我精心培养的阅读习惯还是一夜之间被聊天群组和无尽刷屏取代。
所幸他们最终学会了区分网络戏谑和恶意交流,懂得何时参与、何时"离开房间"。
但我的老幺天生就是数字原住民。对他和同龄人而言,智能机不是工具,而是生活本身。教育、游戏、友谊全部在线完成。
说"家长该教孩子安全上网"很容易,但网络仍是危险地带。以网游为例,看似无害直到陌生人开始辱骂你的孩子。那些恶意言论让虚拟空间变得无比真实,而只有极少数孩子会选择向信任的成年人求助。
在新加坡,74%网民遭遇过网络霸凌等有害内容,其中社交媒体是最主要传播渠道。当这成为孩子们的日常,他们对暴力麻木不仁甚至成为施暴者也不足为奇。
2024年底,澳大利亚宣布禁止16岁以下儿童使用社交媒体以缓解霸凌和发展问题。新加坡等多国正在研究类似方案,但单靠禁令绝非长久之计。家长和教育者必须重视软技能培养——倾听力、共情力、处理复杂情境的能力,而非简单地将一切二元对立。
培育共情力关于霸凌最犀利的见解来自著名育儿专家珍妮特·兰斯伯里。
当"施暴者"与"受害者"同时出现时,她对施暴方强调保持冷静、不贴标签、提供非评判性的情绪宣泄空间;对受害方则示范沉着态度,避免过度保护,像镜子般引导他们掌握应对主动权。
对成年人最难的永远是第一步——保持冷静。保护孩子是本能,但任何人都可能被塑造成受害者,每个"反派"也都有故事背景。如果我们能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共情力,或许能孕育出比我们更优雅、坚韧且善解人意的新一代。
网络不会消失,但我们的孩子如何在其中成长——这件事,仍然掌握在我们手中。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蜀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qkcsj.com/zsfx/202509-395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蜀桥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用户:为什么霸凌发生时,我们总是难以共情? (注:保留原标题核心疑问,将“empathy”译为更贴近中文网络语境的“共情”,使用“霸凌”替代“bullying”增强话题针对性,通过“总是”强化矛盾》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蜀桥号]内容主要涵盖:本站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编者按】在数字浪潮席卷童年的今天,一则新加坡小三学生发出死亡威胁的新闻撕开了教育最痛的伤口。当9岁孩童用稚嫩嗓音说出"解剖你全家"时,我们不得不直视屏幕背后扭曲的价值观养成。校园霸凌早已突破肉体伤害的边界,在虚拟世界衍生出更狰狞的形态。本文通过深度案例剖析揭示: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