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灵顿讯:造型如小鱼般的塑料酱油瓶小巧可爱,深受寿司爱好者喜爱。但在南澳大利亚州,这些装饰性容器如今游进了一张日益收紧的塑料禁令网。
自本周一(9月1日)起,官方颁布了一项异常具体的禁令,直指鱼形酱油瓶,指出它们比其它调味容器对环境的危害更大。
这个拥有190万人口的州成为澳大利亚首个实施此项禁令的地区,旨在遏制塑料污染。南澳政府每年都将新物品列入塑料黑名单,打造出全国最全面的禁塑措施。
鱼形酱油瓶被精准狙击针对鱼形容器的禁令看似过分具体,但官员表示,这些容器对环境危害尤甚,流入海洋后易被海洋生物误认为食物。
南澳副州长苏珊·克洛斯在声明中指出,这些小瓶子"极易掉落、被风吹走或冲入排水沟"。
她补充道,即使瓶子被投入回收箱,"也因体积过小而无法被分拣设备捕获,最终往往填埋或成为环境中的逃逸塑料"。
根据新规,餐厅需改用大容量瓶、可重复填充的调味容器,或官方认定的危害较低的一次性替代品(如小袋装、挤压包或可堆肥容器)。禁令涵盖所有带盖帽、容量小于30毫升的鱼形或矩形酱油容器。
气球棒棉签齐上黑名单周一起禁止的还有附着于食品的餐具或吸管,如果汁盒常见的塑料膜封装吸管。
此举是2009年禁塑措施的延续——当时南澳成为全澳首个禁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的州。
2021年法律修订后,塑料餐具、塑料吸管、多种外卖包装和一次性咖啡杯相继被禁。塑料气球棒、五彩纸屑和棉签等物品也榜上有名。
该州环境保护局负责执法,违者可能面临从警告到起诉的处罚。
下一步禁令目标锁定生鲜农产品标签(如苹果上的品牌溯源贴纸)。原定2025年生效的该措施因生产商抗议而延期,商家称新规将推高成本并阻碍生鲜蔬果跨州供应链。
全球塑料条约谈判破裂2023年,新西兰政府宣布全球首个禁止超市生鲜区超薄塑料袋。尼日利亚拉各斯——全球塑料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于7月颁布一次性用品禁令,目前成效参差。
本世纪全球塑料使用量激增,其中多数为需数百年才能降解的一次性制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全球每日约2000辆卡车的塑料垃圾被倾入江河湖海,导致环境退化、海洋生物中毒及人类健康受损。
塑料回收率极低。联合国报告显示,约85%的一次性塑料瓶、容器和包装最终填埋或处理不当。
8月,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全球塑料污染条约谈判破裂,未达成共识。塑料产自石油等化石燃料,产油国反对在协议中纳入限制塑料生产的条款。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蜀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qkcsj.com/qwds/202509-397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蜀桥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澳大利亚一州出台奇葩塑料禁令,连鱼形酱油瓶都被禁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蜀桥号]内容主要涵盖:本站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编者按】塑料污染正在成为全球生态的隐形杀手,而日常生活中的“可爱小物”可能是环境的大敌。近日,澳大利亚南澳州将寿司店常见的鱼形酱油瓶列入塑料禁令,引发热议。这些萌趣容器背后,藏着难以降解的生态危机。从吸管到气球棒,从外卖杯到农产品标签,全球多地正以“毫米级”精度向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