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薄雾中每100年才浮现一次的布丽刚多恩村庄,而勒纳与洛伊音乐剧的重演频率仅略高于此。伦敦上一次大型制作已于1989年落幕;若您对《布丽刚多恩》有所了解,很可能源自1954年那部华丽电影。摄政公园剧院的新制作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手法——歌曲、基本剧情与石南花(大量粉红色花朵,仅略显人工感)悉数保留,但导演罗娜·芒罗重写了剧本,将时代背景移至二战时期,并将原作中的美国游客改为两名被击落的轰炸机飞行员。
这一大胆改动成效显著。《布丽刚多恩》于1947年在战争阴云中首演时,观众需要且获得的正是逃离现实的慰藉。芒罗的改编重构了这种时代语境,用鲍威尔与普雷斯伯格式的深刻质感取代了百老汇式的奇幻轻巧——在悲剧暗流的映衬下,剧中的神秘主义与希望愈发显得凄美动人。角色的命运真切传递出生死攸关的沉重感,正如摄政公园剧院版《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的精湛呈现,歌曲、剧情与充满创造力的舞蹈编排相互交融,打造出超乎想象的深邃艺术体验。
并非所有尝试都奏效。勒纳与洛伊当年对苏格兰风情的考据似乎仅止于 Shortbread 饼干盒图案,而新制作则显得矫枉过正:开场采用现场风笛演奏;其他场景中,百老汇式的高地幻想被替换为21世纪伦敦人视角的诠释——雅致做旧的格子呢、旅游局宣传册式的盖尔语,以及新世纪风格的女先知。当某角色突然黑化遭火炬民众追捕时,剧情基调出现突兀转折(我甚至暗自期待芒罗会彻底走向《异教徒》式的暗黑重构,那无疑将是颠覆性的创新)。而电影中借以铺陈梦幻芭蕾的《山丘上的石南花》一曲,在此仅获平淡处理。对于这部以舞蹈为驱动的复排作品而言,这无疑是错失良机——毕竟这确是一首美得惊人的咏叹调。
但任何制作皆难面面俱到,留白反而令人回味无穷。这版《布丽刚多恩》已远超众人预期:它睿智、动人且极具娱乐性,演员阵容更是顶尖水准。饰演飞行员汤米与高地少女菲奥娜的路易斯·冈特和丹妮尔·菲亚曼雅作为阳光自信的主角,不仅能完美驾驭旋律,更值得一提的是(遵循经典轻歌剧传统)第二情侣档杰夫(卡万·克拉克饰)与梅格(尼可·迈尔斯饰)几乎抢尽风头。
迈尔斯饰演的猎艳村姑堪称惊艳——无论是歌声中穿插的空翻,还是骤然压低的诱惑嘶哑声线("你当真存在吗?")皆兼具性感与荒诞喜感。管弦乐队的摇摆演绎(《恍若坠入爱河》中融入格伦·米勒风格)、摄政公园的天然树景构成舞台布景,首演夜中断演出15分钟的倾盆大雨反而增添妙趣。观剧建议:记得携带便携雨衣。
而在达尔斯顿区的阿尔科拉剧院,观众们却渴望一场降温降雨——这个狭小剧场既无显著通风亦无空调设备。《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演出三小时后,温度持续攀升至热带湿度水平,满场观众犹如置身无空气流通的黑洞,我深切共情了特里斯坦的苦痛,主因却是自身在汗水中煎熬。多数场景中,不幸的演员们需穿着长礼服或 trench coat(战壕风衣)。即便在正常条件下演唱《特里斯坦》已属不易,此次演出令人担忧表演者是否会当场昏厥。
但依然能清晰感受到:特里斯坦饰演者布莱恩·史密斯·沃尔特斯拥有棱角分明且富有质感的男高音,伊索尔德饰演者伊丽莎白·芬顿不仅具备丰沛的清亮音色更展现出强烈的悲怆感染力,而库文纳尔(奥利弗·吉布斯饰)、布兰甘特(劳伦·伊斯顿饰)与(尤为突出的)马克王(西蒙·怀尔丁饰)皆在角色塑造中展现出深厚潜力——倘若导演吉多·马丁-布兰迪斯能提供超越基础框架的创作空间。布景粗糙简陋;指挥迈克尔·思里夫特虽具瓦格纳式本能嗅觉,但其室内乐规格的编曲竟加入钢琴——这种乐器本应与瓦格纳管弦乐保持百里之距。
"Grimeborn音乐节"项目的初衷显然值得肯定,但缩水版瓦格纳早已非新鲜事。其存在意义(如近期摄政歌剧院的《指环》与Grimeborn疫情时期的《指环》循环演出)应在于增强亲密感:通过制作打开戏剧的新视角而非其他方式无法实现的观演体验。它需要的是重新构想而非简单压缩,或如本次演出般令人脱水窒息。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蜀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qkcsj.com/qwds/202509-388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蜀桥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一个比我们大多数人曾期望看到的更美好的梦幻之地》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蜀桥号]内容主要涵盖:本站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苏格兰薄雾中每100年才浮现一次的布丽刚多恩村庄,而勒纳与洛伊音乐剧的重演频率仅略高于此。伦敦上一次大型制作已于1989年落幕;若您对《布丽刚多恩》有所了解,很可能源自1954年那部华丽电影。摄政公园剧院的新制作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手法——歌曲、基本剧情与石南花(大量粉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