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好看吗?”一位朋友看到我在读这本书时问道。“好看,”我说,“但里面全是些装腔作势的家伙。”读到这个阶段时我才翻到第24页,但剩下的184页也丝毫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的看法。
这本身并无不妥。如果把所有烦人的角色都过滤掉,且不说其他成千上万的作品,光是杰弗雷·乔叟和简·奥斯汀的作品都会失色不少。但这确实让人很难一口气读完超过30页的《托尼打断者》。你不得不捏着鼻梁休息片刻,起身走动走动。
故事始于一场即兴爵士表演(果然如此),当"特别震撼"的小号独奏进行到一半时,一位观众站起来问道:"这真诚吗?我们此刻都足够真诚吗?"事件被一名16岁少年拍摄下来——不知为何他在社交平台上拥有25万粉丝。视频迅速传播,小号手将打断者贬称为#tonyinterruptor,由于互联网的魔力,当然还有作者的刻意安排,一切以某种方式变得更糟。
尼古拉·巴克对于人们的生活如何被突如其来的虚假关注所颠覆的描写相当模糊。这是一部思想喜剧,意味着角色大部分时间都在争论何为真诚、真实性存在于何处等等。如果这让书听起来难以忍受,那倒不至于;但它确实在荒谬的悬崖边缘摇摇欲坠。我们仿佛置身艾丽丝·默多克的领域,人们进行着现实中永远不会发生的对话。我刚随意翻开书就找到一个例子:
相信你能想象这种场景。
拯救这部小说的是它的幽默感。上文引述中的萨沙就是被打断的小号手,他是否全书最讨厌的角色,至少还得和另外两个人物竞争(当我们得知他留着"灵魂补丁"——那种在下唇正下方的一小撮胡子时,完全不会感到意外)。但在这场对话中,一个嗝让他变得人性化。"哎呀。他清了清嗓子。然后又打了个嗝。他皱起眉头。"腌鲱鱼,"他郑重宣布,"午餐吃的。"他用指节掩着嘴轻轻打了个嗝。"
我觉得这段描写精妙绝伦:那个皱眉承认了仪态失据,而"腌鲱鱼"这个词永远自带笑点。他不是简单说出,而是郑重宣布。巴克始终如此,在恰当位置点缀恰到好处的词汇让我们保持微笑。有趣的是"哎呀"一词多次出现;由于角色们争论的都是抽象概念,他们花费大量时间要么试图找到精准用词,要么在别人词不达时时予以纠正。而没有什么比现实细节——比如一条腌鲱鱼——更能让人重回地面。
尽管巴克不遗余力地展现这些人的可怕与自我沉溺,但她并不残忍(故事发生在肯特郡某座未具名的大教堂城市,范围其实已缩小不少;有人用"可恨,太可恨"总结这些过度教育的角色不得不忍受的狭隘环境)。她给予这些人高光时刻。当萨沙说出"如果你不敢活在边缘,那他妈就是在浪费生存空间"时,有人问他:"这话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并不是。他(再次)皱起眉头回答:"我在《国家地理》一篇关于美国登山者的文章里读到的。"这一点正是巴克的仁慈之处。她本可以借作者旁白来展现萨沙又一个可悲特质,但她没有,反而给予他此刻的诚实。我想,这或许正是全书的核心所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蜀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qkcsj.com/dasdq/202509-388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蜀桥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生活天翻地覆:评妮古拉·巴克所著《托尼中断器》》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蜀桥号]内容主要涵盖:本站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这本书好看吗?”一位朋友看到我在读这本书时问道。“好看,”我说,“但里面全是些装腔作势的家伙。”读到这个阶段时我才翻到第24页,但剩下的184页也丝毫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的看法。这本身并无不妥。如果把所有烦人的角色都过滤掉,且不说其他成千上万的作品,光是杰弗雷·乔叟和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