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传媒界痛失巨擘!71岁的美联社传奇发言人保罗·科尔福德溘然长逝,他的一生堪称媒体行业的活化石——从穿梭于《纽约每日新闻》新闻一线的笔尖战士,到执掌美联社全球媒体关系的战略家,再到与帕金森病抗争的斗士。即便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伏案书写第三本著作。这位用半个世纪见证媒体生态变迁的"行走的百科全书",用优雅与坚韧诠释了何为新闻人的风骨。今天,让我们透过时光胶片,重温这位"永不疲倦的真相守门人"如何用一生践行新闻理想。
美联社(AP)——保罗·科尔福德与世长辞,享年71岁。这位永远充满好奇心的记者兼作家,在数十年媒体行业报道生涯后,转而从美联社首席发言人的独特视角继续深耕传媒领域。
其妻子安妮·拉贝特透露,科尔福德于8月26日离世。2017年从美联社退休的他,因上月意外跌倒导致长期抗争的帕金森病情急剧恶化。令人动容的是,即便健康每况愈下,直到最近数月他仍在潜心创作第三本著作,聚焦其家乡新泽西州泽西市一位臭名昭著的人物。
在担任美联社媒体关系总监乃至最终升任副总裁的十年间,科尔福德以睿智沉稳的处事风格著称。无论是处理媒体采访请求还是应对行业质询,他总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这家新闻合作社与各方媒体的往来。
"保罗兼具优雅与坚韧,对美联社记者及其使命抱有绝对信念。这在诸多艰难时刻尤为重要,特别是当本报记者受伤或遭遇不测时。"2002至2016年间担任美联社执行主编的凯瑟琳·卡罗尔追忆道。她称科尔福德是"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同行",对新闻事业怀有赤诚之爱。
深谙媒体生态的活字典
科尔福德对媒体生态的洞察堪称穿透式——他既曾任《纽约每日新闻》、《新闻日报》及已停刊的《纽约新闻日报》的媒体记者和专栏作家,从内部审视行业;又作为外部观察者深度报道杂志、图书出版、报纸数字化转型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浪潮。当保守派谈话节目在广播界崛起时,他更是撰写了拉什·林博和骇客主播霍华德·斯特恩的未授权传记。
"他简直就是永动机!"科尔福德的老同事兼好友、《新闻日报》电视专栏作家维恩·盖伊感叹道,"他像吸尘器般吸纳一切信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持续产出独家猛料……我始终对他怀有敬畏之心。"
1953年9月24日出生于泽西市的科尔福德,在七兄妹相伴中成长,1975年毕业于圣彼得大学。其妻透露,他大学期间曾赴意大利都灵研修,直至晚年仍能用意大利语与当年同窗畅谈。
职业生涯早期,他曾供职于新泽西中部的《信使新闻》,正是在这里与妻子相识并于1970年代相恋。拉贝特难忘回忆:"他带我看人生第一场中央公园莎士比亚戏剧演出。"
虽然恋情一度中断,科尔福德先后入职《纽约新闻日报》与《纽约每日新闻》,与已故前妻简·科尔福德育有凯瑟琳和利亚姆两个孩子。通过亲友纽带,他与拉贝特重续前缘。"期间我们都经历了完整人生,"她坦言,"但重逢后的联结反而更为澄澈。"二人最终在2022年缔结连理。
美联社年代的定海神针
科尔福德的职业轨迹也在演进。2007年,他接手美联社媒体关系要职。
"对他而言,这不过是毕生事业的自然延伸:收集事实、确保精准、及时传递信息,"盖伊评价道,"核心始终是让需要的人获得资讯。"
在24小时运转的全球新闻机构中,这份工作绝非易事。曾在科尔福德任期内担任美联社标准编辑的汤姆·肯特称,每当报道引发公众争议,他都是应对危机的无价之宝。
现任咨询顾问的肯特表示,当编辑们激烈辩论、读者观众投诉如潮、媒体同行致电询问时,科尔福德总能保持冷静,给出最具智慧的应对指南。"他的建议蕴含着赢得美联社上下一致信重的新闻敏感性与职业操守",最终总是成为编辑与管理层的定案依据。
被科尔福德一手提拔的劳伦·伊斯顿,如今已是执掌全球传播事务的美联社副总裁。她强调:"他是美联社最勇猛的守护者,始终为新闻自由、信息透明与无党派事实报道的价值挺身代言。"
据亲友叙述,科尔福德在美联社任职期间确诊帕金森病,仍坚持工作多年才决定退休。
退休后,他欣喜得知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布里斯科美国历史中心收藏了其记者生涯积累的珍贵资料——包括录音带、视频、照片及新闻剪报等。六月曾探访他的盖伊透露,科尔福德在新泽西特伦顿的家中的办公室持续整理新的新闻剪报与研究资料,潜心著作。
"保罗从未停下脚步,"盖伊感慨,"他是真正献身事业的拼命三郎。"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蜀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qkcsj.com/asdq/202509-432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蜀桥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美联社首席发言人、资深记者保罗·科尔福德逝世,享年71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蜀桥号]内容主要涵盖:本站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编者按】传媒界痛失巨擘!71岁的美联社传奇发言人保罗·科尔福德溘然长逝,他的一生堪称媒体行业的活化石——从穿梭于《纽约每日新闻》新闻一线的笔尖战士,到执掌美联社全球媒体关系的战略家,再到与帕金森病抗争的斗士。即便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伏案书写第三本著作。这位用半个世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