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新加坡,年轻人结婚年龄不断推迟已成为社会趋势,然而却有一群“反骨”青年选择在20岁出头就步入婚姻。他们面对房贷限制、社会偏见甚至亲友质疑,却用行动证明:早婚不是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人生选择。从合租公寓到共同创业,从意外怀孕到刻意规划,这些年轻夫妻用双倍的努力换取双倍的陪伴。或许婚姻从来与年龄无关,重要的是两颗准备好共同成长的心。以下是他们的真实故事——
21岁前,营销主管Nur Dzakiyyah Isaman就已经和丈夫在租来的公寓里开始了婚姻生活——比新加坡首次结婚年龄中位数整整早了近十年。
2024年结婚时,她刚满20岁,新工作才三个月,赶在试用期结束前顺利请到了蜜月假。
她的丈夫Muhammad Danish Hussien当时22岁,正以消防员身份完成国民服役的最后几个月。
虽然是朋友圈里最早结婚的,但这对夫妻表示,在宗教价值观引导下交往两年后,他们已准备好安定下来。
然而,早婚也伴随着一系列手续和挑战。因为年纪轻,他们必须参加强制性的婚前准备课程和辅导。
更棘手的是,由于Dzakiyyah未满21岁,她没有资格申请建屋发展局(HDB)组屋——按规定申请人必须至少21岁。这推迟了他们申请预购组屋(BTO)的计划,而拥有组屋被许多新加坡人视为婚姻的重要里程碑。
尽管如此,她仍称这是人生"最正确的决定"。"每对情侣情况不同,"她说,"但每天回家都能见到最好的朋友,这种感觉无与伦比。"
对23岁的Chloe Yap来说,20岁怀孕让结婚成为自然选择。毕竟她早就计划早点成家,怀孕只是加速了这个计划。
虽然最终不幸流产,但她和伴侣从不后悔这个决定。
"如果当时没有怀孕……我们可能会拖很久才安定下来,"她说,"等到那时,我们可能就没有精力陪伴孩子成长了。"
作为年长父母唯一的孩子,她从小主要由祖母和家政工人抚养,父母则专注事业。这种成长经历让她决心全程参与自己未来孩子的生活。
今年6月生下第一个孩子后,Yap成为全职妈妈。她说对这个选择毫不后悔,因为年轻结婚意味着等女儿(以及未来可能的孩子)长大些,她仍然可以重返职场。
对Natthan和Joye Hannah Lee夫妇来说,结婚是个迅速却自然的决定。
现年26岁和25岁的两人,在2021年6月COVID-19疫情期间的线上教会活动中相识。网聊很快发展到团体出游,一次被两人共同回忆为"一见钟情"的骑行之旅。
"记得那天回家我就告诉妈妈"我觉得就是他了"。内心有个声音很确定,"经营家庭烘焙坊Joyefulbakes的李太太说。
2022年4月,他们正式交往。同年年底,已经开始讨论结婚。
关于婚姻和婚期的对话至今历历在目。"Natthan掏出手机查看校历,我们当场就共同确定了日期。没有犹豫,没有反复,"她说。
2023年4月8日结婚时,李先生还是大学生。
这位软件工程师表示:"我们太喜欢在一起了,每天道别变得难以忍受。结婚仿佛是最自然的方式,让我们能分享更多人生。"
这些夫妻是新加坡少数逆潮流选择早婚的群体。
社青体部上月报告显示,新加坡人首次结婚年龄中位数持续攀升:新郎从2014年的30.2岁升至2024年的31.1岁,新娘同期从28.2岁升至29.6岁。
相反,24岁及以下的结婚人数下降。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该年龄段结婚的新郎995人、新娘2110人,较2020年的1167人和2528人有所减少。
早婚夫妻还面临额外审视和制度障碍。几对夫妻告诉CNA TODAY,公布婚讯时,外界常猜测是意外怀孕。
"婚后我们无法申请BTO或组屋资格信(HFE),因为建屋局系统显示申请人未满21岁,"Dzakiyyah说。
为支持年轻夫妻,社青体部开设"年轻伴侣婚前准备课程",面向一方18至21岁以下,或新郎21至25岁以下且新娘21岁及以上的情侣。
课程包括一对一咨询、团体婚姻教育 workshop 和婚后同伴支持会议。
对"未成年夫妻"(至少一方18至21岁以下)而言,完成咨询和 workshop 是向婚姻注册局提交结婚通知书的必要条件。
早婚的福利尽管挑战不少,早婚仍是部分夫妻的选择——几人告诉CNA TODAY,这条路带来了独特的满足感。
有些人视早婚为为人父母的关键。
学生A Thinavarshini 2023年20岁时结婚,表示和丈夫想要两个孩子且希望尽早开始。如今他们有一个两岁儿子,正期待第二个孩子。
"我们想快点安定下来组建家庭,这样孩子成长时我们还年轻,有精力陪伴他们,"她补充道。
"人们总觉得早婚很糟,会"毁掉"事业和学业。但当你有支持你的家庭和伴侣,无论何时结婚都会幸福。"
其他夫妻如Ho Zhi Hui和工程师丈夫Wu Shao Yang也有类似动机。交往五年后,2023年她24岁、他27岁时结婚,现有一个13个月大的女儿。
吴先生说一些年长的朋友后来为生育挣扎,成为不少人的"遗憾"。
对何女士而言,早育带来了意外好处。家庭责任非但没有阻碍她作为初创创始人的新兴事业,反而助她更快成熟。
"你必须做很多通常30多岁才做的决定,"她说,"这反而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比如将理财技巧应用到工作中。"
她还学会提高效率,挤出更多时间照顾幼女,有时甚至带女儿出差。
对另一些尚未考虑生儿育女的人,早婚的魅力在于年轻承诺带来的情感满足——他们相信这将成为应对未来人生挑战的基石。
软件工程师李先生表示,早婚让他和妻子有空间培养感情,而没有孩子或重大财务承诺的压力。
"不用着急,"他说,"我们可以专注彼此,建立牢固基础,享受生活小事,趁年轻一起探索世界。"
李太太赞同地比喻为"以一体面对生活"的训练。早开始帮助他们学习团队合作、更好理解对方,为未来挑战做好准备。
对有些夫妻,婚姻还提供了追求创业的稳定性。
经营蛋糕生意Cakeinspiration的Chan Kai Yang和Zhuo Jiayi2023年结婚时双双23岁。
婚前已在生意中合作,他们说这揭示了彼此在困难时期的可靠性,增强了结婚信心。
陈先生将婚姻视为起点而非终点。"有人说必须先立业安家,"他说,"对我们来说,是一起经历不完美。"
与丈夫Zhuo Junwei共同经营健身馆S30 Tanjong Pagar的Joanne Lau也有同感。
现年均26岁的两人2021年非正式启动媒体制作业务,刘女士在校期间就承接拍摄项目。
2022年23岁结婚后,次年注册公司。后来业务收入翻了三倍,并开了自己的影音工作室。
今年初,他们扩展创业项目,开设了S30 Tanjong Pagar。
她将大胆财务决策的能力归功于婚姻带来的确定性。尤其是婚姻让他们能整合财务资源、共担风险,巩固了长期共进退的信心。
"如果不早结婚,很多商业决策可能会搁置甚至不会发生,"刘女士说。
管理财务与应对偏见毫无疑问,婚姻伴随艰辛,接受采访的夫妻承认早婚不乏困难。
财务稳定是常见挑战。Yap女士回忆21岁结婚时,丈夫还在服兵役,限制了相聚时间和收入。
何女士和吴先生也面临多重压力:婚礼开支、装修新房、抚养孩子——全在20岁出头完成。
"我们年轻且经济拮据,所以提前规划,确保大额支出不要撞期,"何女士说。两人大学期间就开始每月向联名账户存款。
夫妻们还指出为婚姻做出的牺牲,如暂时中断学业或事业。
数据也显示更高风险。统计局数据显示,20至24岁结婚的夫妻在十周年纪念前离婚率始终最高。
2013年结婚的20至24岁女性中,近四分之一(24.3%)十年内离婚。较晚结婚者比例较低——25至29岁为11.9%,30至34岁为11.2%。
男性离婚率更高。2013年结婚的20至24岁男性中,近三成(29.6%)十年内离婚,而25至29岁为13.3%,30至34岁为12.5%。
专家称年轻夫妻可能婚后早期面临更大压力,指出财务压力和生活目标变化是因素。
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宝玲博士表示,尽管部分年轻夫妻可能受益于经经济状况调查的住房津贴和托儿补贴,这些福利未必抵消其他挑战。
在年轻阶段,较低收入能力可能限制夫妻偿还房贷的能力,即使有补贴,也会拉紧婚姻关系,增加离婚风险。
早婚夫妻的另一独特挑战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份认同的演变。
辅导与关怀中心临床总监Tony Ong表示,对有些夫妻,早婚可能意味着放弃承诺前的自我探索机会。
他指出,一些与年少恋人结婚的人后来疑惑是否该给自己更多空间探索其他关系和生活经历。
年轻夫妻还可能发现价值观和信念随时间分化。王先生补充,若不坦诚讨论这些差异及如何保持连接,他们可能渐行渐远。
然而专家强调,年龄 alone 不决定婚姻成败。
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Shannon Ang驳斥了"早婚本质不好"的误解。
他对统计局数据提出不同视角:"换角度看,60%至70%的年轻新郎新娘婚姻确实存续超过十周年。
"其中肯定有些准备充分的人,财务和关系上都为婚姻做好了安排。"
提供夫妻家庭治疗与辅导服务的Relationship Matters总监Jean Chen表示,年轻夫妻通常精力更充沛、责任更少,有更多时间相处。
"这种生活方式通常不同于40多岁夫妻,后者工作责任重、要监督孩子学习、照顾年长父母,"她说。
"当夫妻有更多时间 bonding,会为婚姻奠定更牢固基础。"
鉴于对早婚有时悲观的看法,受访者告诉CNA TODAY他们遭遇过同龄人和长辈的怀疑。
有些人假设是"奉子成婚",即决定结婚源于意外怀孕。其他人则劝他们推迟婚姻直到事业财务稳定。
尽管直系亲属支持,Dzakiyyah回忆感到远亲"低估"了他们。
"有些流言蜚语,比如"嘿,为什么这么早结婚?你不想读书、不想多奋斗再安定吗?你觉得婚姻容易吗?""
她强调他们对婚姻投入了大量规划,绝非匆忙决定。两人完全自资婚礼,没有贷款或父母支持,婚后很快搬进租来的公寓。
对经营蛋糕生意的卓女士,家人提醒婚姻不能轻率进入或离开。
"但对我们,所有人的意见都不重要。我们不是在寻求许可——更像是告知他们,"她说。
"我们觉得关系到了某个阶段,相信可以步入婚姻。"
经营婚姻最终,年轻夫妻承认早婚可能有取舍,但他们准备拥抱这些。最重要的是坚守承诺、保持开放坦诚的沟通。
许多人简化婚礼庆祝、暂时与父母同住或做出其他妥协以管理财务。
全职妈妈Yap说:"早成家显然有财务问题。晚婚经济上会更准备充分。
"但这是你选择的战斗。想要财务稳定生活舒适但没精力?还是宁愿有精力,收入财务微薄,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2023年4月结婚后不久她流产了。虽然 devastating,她说这经历最终加强了他们的纽带。
"在我最低谷时,它展示了伴侣的意义。流产让我和丈夫——甚至公婆——更紧密了。"
其他人向年长已婚朋友寻求建议,或依靠父母调解与家人、亲戚和姻亲的敏感问题。例如,健身馆老板刘女士特别感谢母亲在夫妻想买房或其他财务决策时为大家庭代言。
对有些夫妻,长久婚姻比统计数据更有说服力。
42岁的艺术家Indriana Irawan和45岁的软件工程师Abdillah Mohd2007年20岁出头结婚,今年6月庆祝了18周年纪念。
Indriana女士回忆当时和丈夫开玩笑说离婚统计数据:"我们 odds 是二分之一。所以每个纪念日都像"嘿,我们又撑过一年"。我们非常感恩能走到今天。"
她对年轻夫妻的建议:不要财务上过度承诺,或感到压力必须同时实现完美婚礼、新房和豪华装修。
婚后,她和丈夫等了两年才买房,又等了八年才装修。
宏观上,尽管早婚对有些人可行,社会学家表示新加坡短期内不太可能广泛转向早婚。
南大的Ang博士指出新加坡"过度奖励早成"的系统,学业或工作早期成就带来奖学金、薪资和职业发展的"超大"优势。
这鼓励年轻人先专注教育和事业,他说道,同时推迟如婚姻或为人父母的承诺。
在经济回报为首要关注的系统中,"延迟任何可能束缚你的承诺——婚姻、为人父母——可能是正确选择",他补充道。
"除非社会能 reassurance 人们休息片刻追求家庭等其他事物不会落后,否则晚婚晚育趋势 likely 持续不减。"
政策研究所的陈博士表示,随着早婚夫妻减少,社会缺乏成功早婚榜样,使他人更不敢冒险。
即便如此,选择这条路的人表示会再次这样做。
"我们不是说每个人都该早婚。这是需要清晰做的决定,"家庭烘焙师李太太说。"对Natthan和我,感觉我们为彼此而生,无法想象其他生活方式。
"如果你没有同样确定性,无需匆忙。"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蜀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qkcsj.com/asdq/202508-144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蜀桥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打破偏见,新加坡年轻情侣掀起“30岁前结婚”新风潮!》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蜀桥号]内容主要涵盖:本站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编者按】在新加坡,年轻人结婚年龄不断推迟已成为社会趋势,然而却有一群“反骨”青年选择在20岁出头就步入婚姻。他们面对房贷限制、社会偏见甚至亲友质疑,却用行动证明:早婚不是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人生选择。从合租公寓到共同创业,从意外怀孕到刻意规划,这些年轻夫妻用双倍的努力...